湘南登临湘楼(唐)元稹

  • 湘南登临湘楼(唐)元稹

高处望潇湘,花时万井香。
雨余怜日嫩,岁闰觉春长。
霞刹分危榜,烟波透远光。
情知楼上好,不是仲宣乡。

  • 意译:

登上高楼远眺潇湘大地,花开的时节里,千家万户都弥漫着芬芳。雨后的阳光格外柔和娇嫩,惹人喜爱;今年恰逢闰月,更让人觉得春日格外漫长。红霞映照下的寺庙,悬挂着高耸的匾额;浩渺的烟波之中,透射出远方的光亮。我明明知道这楼上的景致十分美好,却终究不是像王粲笔下那样能让游子安心的故乡。

  • 《湘南登临湘楼》赏析
元稹的这首登临之作,以湘楼为视角,描绘了潇湘大地的春日盛景,却在景致的铺陈中暗寄羁旅乡愁,情感由乐转哀,意境清新而余味深沉,尽显中唐诗歌情景交融的细腻特质。

登楼览胜,绘尽潇湘春色

诗歌开篇便点明登临之举与所见之景:“高处望潇湘,花时万井香”。诗人站在湘楼高处,将潇湘大地的全貌尽收眼底,恰逢花开时节,千家万户都浸润在花香之中。“高处” 奠定了开阔的视野基调,“万井香” 以嗅觉呼应视觉,从整体上勾勒出春日潇湘的繁盛与芬芳,开篇即营造出明朗愉悦的氛围。
颔联 “雨余怜日嫩,岁闰觉春长” 聚焦于春日的细腻感受,笔触尤为精巧。雨后初晴的阳光,柔和娇嫩得惹人怜爱;恰逢闰岁,春日的时光更显悠长。“怜” 字赋予诗人主观的情感温度,将对春日的喜爱之情具象化;“觉春长” 既写实(闰月导致春季时间延长),也暗含着诗人沉浸在春景中的悠然心境,景与情在此刻达到自然的交融。
颈联 “霞刹分危榜,烟波透远光” 进一步拓展画面层次,由近及远,由实入虚。红霞映照下的古寺(霞刹),悬挂着高耸的匾额(危榜),画面清晰而有纵深感;浩渺的烟波之上,透射出远方的微光,为景致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。一 “分” 一 “透” 两个动词的运用,精准勾勒出景物的情态,静中有动,虚实相生,让潇湘春景既有烟火气,又有悠远的意境。

景美情愁,点破羁旅之思

尾联 “情知楼上好,不是仲宣乡” 是全诗的情感转折与主旨所在。诗人明明深知湘楼景致绝佳,却陡然点出核心的遗憾 —— 这里终究不是能让自己安心的故乡。此处化用王粲(字仲宣)的典故,王粲曾作《登楼赋》,抒发乱世漂泊、怀才不遇的乡愁与感慨,元稹借这一典故,将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羁旅之愁形成强烈对比,此前的愉悦氛围瞬间被乡愁冲淡,情感急转直下,更显深沉动人。

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

全诗结构严谨,脉络清晰,从登楼望景的开阔,到春日细节的描摹,再到乡愁的抒发,层层递进,情感节奏张弛有度。在写景上,诗人兼顾视觉、嗅觉、触觉等多种感官,动静结合、虚实相生,让春景既具体可感,又富有意境美;在抒情上,采用 “以乐景衬哀情” 的手法,前文极力铺陈春景的美好,正是为了反衬结尾乡愁的浓烈,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。
这首诗不仅是对潇湘春景的生动描绘,更蕴含着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。看似寻常的登临之作,却在细腻的写景与巧妙的用典中,将个人的乡愁与地域的春景融为一体,意境清新而情感真挚,尽显元稹诗歌 “浅切明快却意蕴深远” 的独特风格。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