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(唐)杜甫
著处繁花矜是日,长沙千人万人出。
渡头翠柳艳明眉,争道朱蹄骄啮膝。
此都好游湘西寺,诸将亦自军中至。
马援征行在眼前,葛强亲近同心事。
金镫下山红粉晚,牙樯棙柂青楼远。
古时丧乱皆可知,人世悲欢暂相遣。
弟侄虽存不得书,干戈未息苦离居。
逢迎少壮非吾道,况乃今朝更祓除。
意译:
到处盛开的繁花都在夸耀这清明佳节,长沙城里成千上万的人纷纷出城游赏。渡口的翠绿杨柳比美人明亮的眉毛还要艳丽,红色马蹄的骏马在道路上争相奔逐,昂首嘶鸣,姿态骄健。这座都城的人都爱去湘西寺游玩,军中的将领们也从军营里赶来此地。东汉马援率军征战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,众将像晋代的葛强亲近友人一般,同心同德共赴国事。黄昏时分,佩戴金饰马镫的女子们沿着山路下山,装饰着象牙的船桅转动船舵,远处的青楼渐渐隐没在暮色中。古时候的战乱兴衰我们都能知晓,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只能暂时借此游乐排遣。弟弟和侄子虽然还在世,却收不到他们的书信,战乱没有平息,我们饱受分离独居的苦楚。迎合那些年轻力壮的权贵并非我的处世之道,更何况在今天这个本应举行祓除仪式、清除灾祸的日子里,更不该如此。
杜甫《清明》赏析
这首诗是杜甫流寓长沙时所作,以清明佳节的游乐之景为切入点,却在乐景中暗寄乱世的悲愁,将个人身世与时代苦难深度交融,尽显沉郁顿挫的诗风。
- 一、乐景铺陈:清明的繁华与喧嚣
诗歌开篇四句勾勒出长沙清明的热闹景象:“著处繁花矜是日,长沙千人万人出”,满城繁花因佳节而更显娇艳,全城百姓倾城而出,足见节日氛围之浓厚;“渡头翠柳艳明眉,争道朱蹄骄啮膝”,以细腻笔触描绘渡头翠柳的生机与骏马争道的雄姿,色彩明丽,动静结合,将春日的鲜活与游乐的喧嚣具象化。
中间四句延续游乐场景,既写百姓偏爱游览湘西寺的习俗,也写军中将领抽身赴游的情景,并用 “马援征行”“葛强同心” 的典故,暗喻将士们虽暂享游乐,仍心怀报国之志,为游乐之景增添了一层豪迈之气。“金镫下山红粉晚,牙樯棙柂青楼远” 则将视角转向黄昏,少女携金镫下山,游船渐远,画面柔美而悠远,为前期的热闹增添了几分余韵。
- 二、悲愁转合:乱世的苍凉与牵挂
“古时丧乱皆可知,人世悲欢暂相遣” 是全诗的转折之笔,诗人由眼前的游乐联想到古往今来的丧乱,点出此刻的欢乐不过是乱世中暂时的排遣,瞬间打破了前文的明快氛围,露出沉郁的底色。
紧接着,诗人直抒胸臆,道出个人的苦难:“弟侄虽存不得书,干戈未息苦离居”,战乱未平,亲人离散,连一封家书都难以收到,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牵挂紧密相连,字字含悲。结尾两句 “逢迎少壮非吾道,况乃今朝更祓除”,则在悲愁中坚守人格操守 —— 既不愿趋炎附势迎合权贵,更不会在清明祓除仪式中自欺欺人,将个人的气节与对乱世的无奈融为一体,余味悠长。
- 三、主旨与艺术特色
全诗以 “乐” 起,以 “悲” 收,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,深刻揭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不安与百姓的苦难。杜甫始终以 “诗史” 的笔触,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洪流,既展现了清明佳节的民俗风情,也抒发了对战争的憎恶、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格的坚守。
在艺术上,诗歌对仗工整,用典自然,色彩对比鲜明(如 “翠柳” 与 “朱蹄”,“红粉” 与 “青楼”),动静相生,兼具画面感与感染力。情感表达层层递进,从表面的游乐之欢,到深层的丧乱之悲,再到最后的气节之守,脉络清晰,尽显杜诗 “沉郁顿挫” 的典型风格,是盛唐转衰时期社会风貌与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。